最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证明,外周血神经源性的外泌体突触蛋白可以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无症状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在症状出现前5年~7年预测这一疾病,准确率高达87%~89%。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老年痴呆症》上。
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严重危害全球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能够治愈。如果在疾病早期甚至是无症状期对患者进行干预,可增加治疗的有效性,降低疾病发病率。
为实现该病的早期诊断,10年前,贾建平团队开始了相关研究工作。“我们认为,外周血神经源性的外泌体突触蛋白可辅助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并建立了相关的预测模型。”论文第一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主任医师贾龙飞介绍,研究团队招募了739例受试者,随访了5年~7年。这些受试者一开始都认知功能正常,随后有的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研究团队把他们分为认知正常、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受试者3组进行对照研究。
“我们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受试者中的外泌体突触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神经颗粒素(neurogranin)、突触体相关蛋白25(SNAP25)和突触素1(synaptotagmin1)显著低于对照组,外周血神经源性的外泌体和脑脊液中表达的GAP43、neurogranin、SNAP25和synaptotagmin1的水平高度相关。”贾龙飞说,这表明,外泌体生物标志物可能反映了大脑的病理变化,可用于辅助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同时,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家系队列中进一步验证,证实了对这些指标联合检测,可在认知损害发生前5年~7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